行业新闻

半岛BOB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

2024-03-12 阅读次数:

  半岛BOB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中国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征途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的当代诠释,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缔造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不是盲目自大或狭隘自守,而是在辩证分析其理论根源、时代特征、发展前景基础上的自信自立。当前,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局中保持定力,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首先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继承遵循。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主客观统一。马克思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批判吸收费尔巴哈、黑格尔、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理论,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具有绝对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社会矛盾与发展前景时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一方面,在总体理论取向上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其创立发展之初便超越了当时国际运动中较为流行的教条主义,认为不能对马克思的理论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从而回答和解决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革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半岛BOB,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秉持坚持唯物主义方向。如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必须通过社会经济调查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在方法层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静止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旗帜鲜明地反对守旧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无论是《矛盾论》《实践论》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经验的实践智慧相结合,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批判思想僵化的本本主义,抑或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品格与辩证思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相关观点的遵循。

  坚持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做到认识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尊重人的现实生产活动和自我意识发挥,要求理论应关注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要求社会通过完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旨归始终在于如何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应永远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强调,彰显出其鲜明的人本价值立场。

  坚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源于在用马克思主义解答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回应时代关切。

  《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真理的力量只有在人们掌握并运用它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同频。同志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若脱离中国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将失去其根本,有可能演变为“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书斋的马克思主义”,甚至成为“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立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通过严密逻辑论证,不断推陈出新回应时代问题的理论体系,先后创立形成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理论的时代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我国面临亟待解决“推进怎样的革命、怎样革命”的时代课题。同志科学分析国内革命形势、阶级状况与国际形势,系统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并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同志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十大关系,指出在新时期需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后,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开辟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促进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难题的解决。

  为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提出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构想。抗日战争爆发后,人因应形势变化,广泛地动员中国社会各阶级共同抗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党通过阶级斗争推翻阻碍社会进步的生产关系,正如同志指出“必须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推进实现“耕者有其田”。陕甘宁边区1942年耕地面积恢复到约1249万亩,1945年发展到约1521万亩,较战前增长79.4%;1941年粮食产量为163万余石,1942年为168万余石,至1946年,大部分地区做到了“耕三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为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党着手恢复经济,先后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土地改革创造农业经济恢复发展的奇迹,新中国在1949年至1952年短短3年内,约有3亿多农民获得了4666.7万公顷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力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至16392万吨,较解放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高年份1936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9.3%,棉花产量增长53.6%,大牲畜年底头数增长6.9%。工业领域,“一五”计划促进新中国重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国防与科技领域,不仅研制出“两弹一星”,更在汽车制造、医疗制药、电子通信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总结过往建设发展经验,认识到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到全部工作的第一位,“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激励调动经济主体发展积极性;试办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让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这些战略举措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发展,1992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维持20年年均增速达10.2%的快速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体现在党的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等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提升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革命性,2020年底,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95.8%的群众对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充满信心。政治方面,政府推行以简政放权为主的行政体制改革,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经济方面,面对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半岛BOB,党中央提出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生产力发展转型升级。文化方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生态方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12.7%增加到2018年的22.96%。国际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作为指导这个伟大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对于这样的理论我们怎么能够不充满自信呢?

  (作者分别系北京大学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