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俄乌冲突进行了两年多,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系也断得差不多,不但在经济上制裁对方,还在文化、政治领域逐渐与对方脱钩。
大量有关俄罗斯的书籍和艺术表演被禁止出现,但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去俄罗斯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欧洲,在中亚也同样出现。
中亚作为俄罗斯领土是在沙俄时代,沙俄在近代吞并中亚五国后,其的俄罗斯文化就开始不断渗入到中亚五国中。俄罗斯语在苏联时代,仍是中亚五国的主要语言,直到现在中亚五国的语言之中仍透着浓浓的俄罗斯语风格。
中亚五国被沙俄吞并后,沙俄为了控制住这些地区,便往中亚五国移民了大量的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前,中亚五国内的俄罗斯人人口一度接近超过一千万。
沙俄和苏联往这些地区大量移民,除了要加强当地的控制力,还要发展本国的工业化,而苏联初期的重工业集体化政策以及二战时的工业迁移让中亚五国一度成为苏联的经济中心。这些移民让中亚五国的工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提振了经济发展。目前中亚五国的许多工业设施,都是在苏联时代建立起来的。
到了俄罗斯时代,叶利钦和普京也十分重视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联系。中国多次想与中亚五国发展能源合作,都遭到俄罗斯明里暗里的阻止,那么与俄罗斯如今紧密的中亚五国,为何又会在解体后,逐渐开始去俄罗斯化呢?
最重要的是为了保住本民族对国家的统治权,苏联时代有苏联这座大山压着,中亚五国在文化和经济上自然不敢有什么抵触。随着苏联对中亚五国的大规模移民,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本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到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人在中亚五国的人口数量已经与中亚五国的本土人口不分上下。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变成了独立国家,五国就需要考虑如何保障自己的领导权,于是便有了去俄罗斯化的发生半岛BOB。
另外苏联和沙俄的大量移民,只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建立初步的统治权半岛BOB。而俄罗斯人在中亚占据大量的财富和主要的政治职位,在苏联时代已经引起了中亚五国许多人的不满,且对俄罗斯的仇富心理日渐上涨。苏联时代的阿拉图事件就是因为苏联想用一位俄罗斯人半岛BOB,担任哈萨克斯坦的领导人引发的。
比起欧洲,虽然哈萨克斯坦等五国在去俄罗斯化上,没有欧洲诸国这么强硬和直接,但这个现象却比欧洲更早。
五国去俄罗斯化的时间各不一样,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是在1997年开展这项运动,哈吉克斯坦在2005年,与俄罗斯接壤的哈萨克斯坦在2017年,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在去俄罗斯化上没有太大动作,至今仍保留了俄罗斯文化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是五国中去俄罗斯化最轻的国家。
由于经济的联系,中亚五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彻底断绝与俄罗斯的联系,去俄罗斯化仅限于文化和政治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是主体,主要以名字和文化为主。
第一个是确定本国的语言体系,以土库曼斯坦为例,他们在1997年废除了俄罗斯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连俄罗斯的影视频道也关闭了,并对土库曼语进行改造,将里面涉及到俄罗斯字母拼写,改用拉丁文语拼写。
至于名字,我们平时看俄罗斯影视剧时,会看到许多俄罗斯人的名字里,总会添一个“夫”字。这种带夫式起名法,被中亚五国视为俄罗斯式名字,因此禁止本国市民使用这种名字,一律改为拉丁语式,其余四国的去俄罗斯化也大多以这些方式进行。
除了文字,中亚五国还从人口上进行去俄罗斯化,比如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口在苏联解体后就不断下降。解体前俄罗斯人口还占超过40%,到了2009年已下降到不足30%,这些流失的俄罗斯人,有一些是被驱逐,有一些则是被同化。
去俄罗斯化的出现,是俄罗斯经济和军事影响力在原苏联地区不断衰弱的反映。许多人都疑惑为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除军工以外,其他重工业领域会衰落这么厉害,就是因为这些分离出去的原苏联共和国,一部分是靠近欧洲的发达国家,如乌克兰、白俄等,一部分是二战时为了躲避德国轰炸,转移承接了工业链的工业国,也就是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离开苏联后,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便开始疏离,没有稳固的经济联系,本就文化不同源的中亚五国,自然会走向去俄罗斯化的道路。
但去俄罗斯化的出现,对俄罗斯也不全是坏事。中亚大规模的去俄罗斯化,可以倒逼原本住在中亚五国的俄罗斯人,逐渐回流到俄罗斯本土。这些人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口。他们的回归可以让人口稀少的俄罗斯,迎来一波人口红利。
文化上去俄罗斯化,并非中亚五国才干的事,其他曾经与苏联有联系的国家,也在不同程度开展这项工作,比如欧洲的拉脱维亚,就曾举行一次拉脱维亚语考试,将考试不及格的人,且为俄罗斯后裔的人全部驱逐。
此事一度把普京气得无可奈何。还有亚美尼亚虽然没有像拉脱维亚那般,直接将俄罗斯人驱逐,但也像中亚五国那样,在1993年颁布的《语言法》中,将俄语踢出官方语言行列,将拉脱维亚语定位唯一官方语言。
而与俄罗斯冲突最大的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危机后,也开始了自己的去俄罗斯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