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BOB”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一段最为艰苦的路,3月27日,中联重科(000157.SZ)董事长詹纯新在2014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表示。
2014年,中联重科营收为258.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超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为5.94 亿元,同比暴跌84.5%。三天之后,另一机械工业巨头徐工机械(000425.SZ)也发布2014年报,全年实现营收233.06亿元,下降17%。
与中联重科同处湘江之畔的三一重工(600031.SH),所遇情况也并不乐观。早在1月,三一重工就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4年度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60%-70%。
对于转型,中联重科在年报中表示:“逐步由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而徐工机械,则拟获注控股股东两优质资产—徐州罗特艾德回转支承公司和力士(徐州)回转支承公司的部分股权;三一重工则将转型锁定在智能制造、流程信息化以及民营银行领域。
此外,国家战略层面正在出台多项措施,鼓励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尤其“一带一路”实施,对于机械重工企业而言,也不啻为一次拓展海外市场的良机。4月4日,中联重科董秘申柯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支撑。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这得益于我们在过去的四到五年中,一直在致力于海外市场的发展。”
“2014年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而言,是持续严寒低谷之年,更是冷静理性反思之年。过去的一年,我们走过了一段最为艰苦的路。”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如是总结过去的一年。
“最为艰苦”一词并不过分。2014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258.51 亿元,同比下降32.93%;归母净利润5.94 亿元,下降84.53%;扣非后的净利为3.18 亿元,下降更是高达91.43%。中联重科两大主要产品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其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38.6%和 40.52%。
对于原因,中联重科解释称“主要原因系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
在重压之下,中联重科也采取了各项措施以缩减成本:从2014年7月起,中联重科对外宣布高管团队全面降薪,直至经营情况好转。董事长詹纯新的年薪由2013年的270万元下调至去年的202万元。而为控制风险及实现有质量的经营,中联重科在全年坚持从紧的销售政策。
行业下行压力凸显,尴尬的并非中联重科一家。它的对手和同行们,皆在寒冬中艰苦前行,也都陷入了净利润下降的处境中。
徐工机械在2014年实现营收233.06亿元,同比下降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下降74.2%;每股收益为0.20元/股。这家位于江苏徐州的机械行业巨头曾信誓旦旦地为2014年制定了290亿元的销售目标,最终却只完成计划目标的80.38%。
徐工机械给出的解释是,受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工程机械行业下游需求延续疲弱的态势,影响了全年收入。对于2015年的销售目标,徐工机械也颇为保守,“预计2015年销售收入247.76亿元,同比增长约6.31%。”
三一重工此前发布业绩预告称,净利将减少 60%-70%。2013年,三一重工净利为29亿元,按相应比例计算,在过去的2014 年,其净利将维持8.7亿元-11.6亿元之间。对此,三一重工补充说:“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持续放缓的影响半岛BOB,工程机械产品需求不振,使得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降较大。”
多份研报指出,自2011年行业达到高峰,工程机械经历了连续3年多调整周期,产业链上下游包括厂商-经销商-最终客户的销售需求更加理性,行业过剩产能逐步去化,产业上风险敞口将明显收窄。目前房地产销售及基建投资显现企稳迹象,预计2015年销量会和目前水平持平。